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指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高等领域的尚处发展早期的小型企业。
当前之所以强调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重要性,是因为这些企业将为中国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一方面,“专精特新”企业长期关注专业领域,有较高技术实力,在抗击疫情、应对灾害和市场风险时,具有比其他中小企业更强的抗冲击能力。
另一方面,“专精特新”企业往往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率先实现零部件突破,能有效打破国外在某项技术上的垄断,最终提升中国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水平。
因此为栽培“专精特新”企业特别是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今年我国就提出,将在资助资金、人才输出以及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但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只占很小一部分,且多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工信部公布的3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90%以上集中在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等领域。
那对更多中小企业而言,要走上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道路,应如何发力?
相关负责人认为,一方面,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尤其是能够补齐中国制造业短板的企业,不言而喻是“专精特新”潜力股;另一方面,在东北和西北等发展不充分的区域找到创新着力点的企业,也有机会取得突出成绩,成为“专精特新”。
因此这些企业要发展需要和国家发展战略相吻合,扎实深入地在某一领域做出成绩,愿意坐冷板凳,而不是追风口,才能成为‘专精特新’,甚至是未来的独角兽企业和行业龙头。
为此,国家对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设立了以下的认定标准:
一、3项分类指标
1、上一年总的销售收入有1亿元及以上,近2年内的在研发上投入的经费占到收入比重没有低于3%;
2、上一年总的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含)—1亿元(不含),近2年在研发上投入的经费占比没有低于6%;
3、上一年总的销售收入不足5000万元,近2年内新增的股权融资金额达8000万元(含)以上,研发上投入的经费有3000万元(含)以上,研发人员占比有50%(含)以上。
二、6项必备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指标
1、主营业务上取得的收入占比达70%以上;
2、主导的产品在市场的比重处于全省的前3位;
3、申报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没有高于70 % ;
4、发明专利有2项或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有5项及以上;
5、取得了管理体系认证;或产品通过了发达国家和地区认证;
6、三年内都没有出现过任何的重大安全质量等事故。
今年全国以及各地区都在陆续推出专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从加大财税支持、优化信贷政策、畅通融资渠道、提升创新水平、推动数字赋能、加强人才支撑、助力开拓市场、提供精准服务等多方面发力。从中央到地方,从概念提出到形成政策体系,我国支持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政策体系将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