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发投入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有“5678”的特点,即超过五成的企业在研发活动上投入的资金达到1000万以上(小巨人的研发强度超过销售额的7%,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为1.41%,民营企业中1000强的平均为2.57%),超过六成是工业基础领域内的,超过七成在市场长达10年以上,超过八成处于省的细分市场首位。
而德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研发强度基本保持在6%左右,研发资金投入上都保持在2000万欧元左右,持续投入的时间基本达到30年,可以说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专利、技术研发诀窍,布局了很强的专利防御体系。“隐形冠军”的产品技术含量还有性能更是远远超过大多数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以至于很多的龙头企业会花大价钱来购进德国的配件。
二、创新水平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我国目前评选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侧重于解决“卡脖子”、补链补短板等问题,在国际化方面,主要采用直接出口甚至是间接出口的方式。在海外直接设厂或者进行国际并购,只是少数企业的行为。
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采用的是“创新+全球化”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其中创新让产品远超竞争对手,全球化则让企业有了规模效应。大多数“隐形冠军”企业会在多个国家设有自己的子公司或者工厂,利用当地资源就地生产,全球化运营。
纵观以往数据,德国得以发展专精特新的一个强大原因是在产品创新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大多采用的是开放式创新;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基本是配套企业协同加入;同时在经营中,尽可能地保持市场的价格和利润的相对稳定。
因此我国要将这些差距追赶到最小,需要建立和谐的产业链协同关系。
目前我国已经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例如发布实施一批工程化的应用验证项目,促进优质产品先试首用;向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龙头企业征集技术产品问题,组织鼓励符合要求的专精特新公司进行揭榜,以比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产业链上各大企业实现融通创新等。
曾经在互联网盛行的时候,很多企业都希望,通过成立像阿里或者腾讯那样的专业平台,在细分的市场打下一片天地。
但是对于99.99%的企业而言,开启平台都是高难度的危险动作,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因此很多企业都只能望而却步。
如今专精特新小巨人口号的响起,为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机会,对于那些做企业服务的公司来说(例如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至少连续经营二三十年,就有机会在北交所上市,可以说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迎来了春天。
如今随着资源以及市场风向改变,再继续走平台化的道路,可能就会走入死胡同。因此基于这样的发展规律和竞争规律,“专精特新”成为了当前一条高成功率的正道。如果企业还没申请专精特新资质,可咨询达晟信息具体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认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