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动能释放,新兴产业呈现亮点
随着经济政策加速落地和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快速实施,企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动能加速释放,产出效率明显提升,特别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应用向传统产业渗透不断增强,关键技术、先进工艺等创新成效显著。同时,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发展,相关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步伐明显加快。
多项研究报告显示,专精特新企业专业化优势进一步凸显,小企业支撑起大创新。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专精特新创新指数为202.7,较2021年同比增长27.0%。具体到行业,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创新活力最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指数增长最快,2022年较2021年同期增长36.2%。
研发投入和产出方面,近五年上市“小巨人”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占比达22.15%,明显高于沪深300、中证500等板块。上市“小巨人”企业发明专利平均密度为85.2件/人,高于沪深300的38.11件/人。
区域创新指数变化趋势看,华北地区创新动能最强,创新指数从2019年的100增长到2022年的204.9,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7.0%。此外,2022年北京、广东的新增分支机构数量均已破百,分别为174家和129家。
整体来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分布与工业增加值全国分布基本保持一致。其中有5370家集中在东部地区,占比约60%;2068家分布在中部地区,占比约23%。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数据也显示,A股上市641家“小巨人”企业里,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北京共分布了396家上市“小巨人”企业,占比过半。
二、北交所为企业带来更多资金支持
2021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通过工信系统为经过认证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同时利用北京证券交易所为企业走向资本市场提供了明确的指向和指标,其中,有技术的制造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成为最符合北交所上市公司的标准画像。
2022年,成立一周年的北交所,已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聚集地。
截至2022年11月,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23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家。
相较于科创板和创业板,北交所在企业研发能力和科创属性的要求上设置更低的条件,更强调服务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注于产业链某一个环节的企业,其服务对象比科创板和创业板更加宽泛,更具有包容性。
从整体来看,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国家战略功能正在日益凸显,但从上市数据看来,目前专精特新企业的上市比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根据统计显示,在四批共计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非上市企业占据了大约90%的比例,A股上市及新三板上市的企业比例基本相同,各占5%,另外还有在港股上市的企业,不过数量屈指可数。
未来,九成尚未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亟需加速培育成上市后备军,推动其登陆证券交易市场,打开高效融资通路。
随着北交所的设立,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型企业获得上市融资支持,而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将得到更多的资本支持和更快的上市通道。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中小企业需要在创立、发展和壮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持续专注专业、创新驱动,增强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实现持续高质量、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