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已经培育了一万多专精特新企业,但是总体上分析,这些企业还存在以下这三项问题:
一、人才缺乏
参照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专精特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工程师与高级技工的人才集聚。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唯有持续创新才可以达到专业化、精细化以及特色化、新颖化,而创新的关键要素在于人才个体及其组合团队。
然而相关数据分析,我国的制造业正面临一个现实问题,高质量发展人才供给不足,技师技工缺口很大。
数据显示,日本的高级技工人数占比为40%,德国高级技工占比为50%,发达国家普遍的占比均超过35%,而我国高级技工占比仅有5%。虽然我国技能人才已经超过了2亿,其中高技能人才也已超过5000万人,但是技能人才每年还是没法达到供需平衡,长期保持在1.5倍以上,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整体提升。
二、资金短缺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因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用于技术开发、人才引进的资金偏低,企业研发能力较弱。与此同时,由于其间接融资的各项渠道非常少,因此融资难时有发生。
三、抵御风险能力弱
有些“专精特新”企业虽然具有“独到”技术,但是由于是工科背景的创业者,管理经验和知识有所欠缺,导致产品开拓新市场困难较多,阻碍了公司的快速、有效地成长。
因此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培育专精特新产业的工作,是政府将要进行的一件大事,也是企业家、资本要共同参与的工程。
为了进一步探索专精特新之路,助力更多企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我国就在相关报告中提出,我国将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多个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注入信心,让更多的企业可以不断攀升,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
包括坚定支持中小企业持续发展,鼓励企业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大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充满创新活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不断夯实筑牢“中国制造”的基础底盘。
其次是切实解决企业和企业家走创新之路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政策扶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应给予倾斜,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形成“企业冲锋、政府压阵”的良好氛围,持续释放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高质量发展动力。
最后是弘扬专精特新企业内人员的工匠精神,不断调动工程师与技术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使人才红利、劳动者福利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珍惜“六级工”等高级技工,切实按规定全面落实优待政策,包括落户、住房、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疗养休假等方面,确保人才工作生活有尊严,安心专心精心于“独门绝技”的劳动,为社会进步创造更多财富、贡献更大力量。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长期深耕细分领域,专业化程度高,各地目前都在为培育专精特新产业制定相关政策,企业如果想知道深圳有哪些扶持政策可咨询达晟信息。